
【解決100個日常教養難題】孩子不願吃飯怎麼辦?
相信不少父母都為孩子的飲食傷腦筋! 例如,孩子不願坐下食飯,而父母千方百計要他坐下來吃飯,雙方拉鋸,彼此都會很痛苦。當孩子吃飯時感到壓力,普遍會出現不當行為,如開始發脾氣或叫囂。
相信不少父母都為孩子的飲食傷腦筋! 例如,孩子不願坐下食飯,而父母千方百計要他坐下來吃飯,雙方拉鋸,彼此都會很痛苦。當孩子吃飯時感到壓力,普遍會出現不當行為,如開始發脾氣或叫囂。
黃昏6點,遊樂場上總會聽到媽媽爸爸大叫「夠鐘返屋企喇!」,然後上演一幕幕「追逐戰」,有些小朋友會「就範」,有些打算力挽狂瀾,在地上捵來捵去。
當孩子做出這些不恰當的行為,父母如何利用ACT設限的方法幫助他們?
情緒指導的父母會將小朋友的生氣、恐懼、悲傷等情緒當作一種與小朋友建立連結的機會,透過正面回應小朋友的情緒,幫助他們了解及接納自己的感受。
研究指出培養幼兒的社交情緒能力,不但幫助他們的日常社交同情緒管理,更會直接影響學業成績,及25歲之後的人際關係同工作機會。
幼兒約在2歲左右就可以根據指令,將基本情緒和情緒圖像配對;在3、4歲之後,就能更準確分辨正面及負面情緒。而情緒表達包括面部表情、身體姿勢及肢體語言、聲音及語言表達、不同行為表現等,當中面部表情最容易察覺,因此家長不妨以此為起點,逐步培養幼兒的情緒覺察。
2至3歲的小朋友開始入學,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子。老師和家長都期望孩子們能好好相處,因此不時提醒孩子要主動分享、多合作、多互助,然而孩子總是堅持自己,互不相讓,令家長們每日周旋在爭吵、調解和仲裁之間,疲憊不堪。
面對小朋友鬧情緒、發脾氣,家長或會不懂處理,甚至嘗試以否定、忽視來回應孩子。然而,無論是大人或孩子也有開心和失落的時候,正負面的情緒並沒有對錯,最重要的是能否合宜地表達,而父母對幼兒的教養尤其關鍵。
想知道有甚麼情緒指導的祕笈嗎?立即看詳細內容吧!
幼兒早在1-3歲便有快樂、傷心等基本情緒;踏入4-5歲的階段,複雜情緒如妒忌、內疚等會逐漸出現,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孩子學習控制及調節情緒呢?
「PaMa Kids幼兒發展及親職教育服務計劃」與大家分享由「耶魯大學情緒智力中心」研發的情緒應對策略,教導孩子利用R.U.L.E.R. 5個心法,即Recognising(辨識)、Understanding(理解)、Labeling(標記)、Expressing(表達)、Regulating(調適),簡稱R.U.L.E.R.,讓孩子好好管理情緒。
對於疫情的控制,我們可做的固然有限,但對於小朋友在家學習方面,家長除了幫忙下載工作紙、督促孩子網上學習、監察孩子學習進度外,不妨善用這漫長的抗疫假期,在家培養小朋友的社交情緒發展。